浅谈<<家>>的人物塑造—巴金笔下富有自传性的角色
杨 树
文学家郁达夫曾说过: 所有的小说都是某种程度上的自传. 的确,如果没有亲身经历, 作者很难把感情融入到作品里,而没有感情的作品是无法唤起读者的共鸣的.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长篇小说<<家>>(<<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是一个很典型的,字里行间都澎湃着作者心潮的自传性巨作. 按照作者自己的原话,“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本文想就<<家>>中三个活灵活现的”自传式”角色做一些分析.
提起<<家>>, 最让人感到悲哀的角色可能非”觉新”莫数了. 小说中的觉新与另一个角色”梅”一直关系很好, 周围的小辈都相信他们必会在一起. 但是由于旧社会的迂腐制度, 刚从中学毕业, 正是意气风发, 心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憧憬的觉新, 却被其父安排了预先指定的亲事. 读者们很期望觉新, 这个受过了教育的人, 会站起来, 勇敢地提出异议, 勇敢地明确他和梅的关系, 勇敢地和父母包办婚姻这种愚昧的制度作斗争! 然而, 我们的觉新”含着眼泪接收了一切不义的行为”. 当他的父亲用定亲这种荒唐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时, 觉新不曾有过一句怨言. 这一点很好地证明了他的极度软弱. 他活着完全是了别人, 从不敢于为自己考虑.他以为自己的贡献能为别人换来所谓的幸福, 殊不知他的行为却给每一个他爱的人带了极大的痛苦. 首先是他深深爱着的梅. 梅毕竟是一个女子, 不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但是觉新不同. 他是一个男人, 又是长子, 完全有可能凭这股强烈的爱意站起来, 驳回其他家族成员的话, 从而为他自己和梅争取到美好的生活. 但是性格软弱的觉新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 他的屈服, 也就是他所谓的”尊重别人”确实让长辈们感到高兴, 但给他自己和梅之间划了一道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 紧接着, 他和父亲为他安排的瑞珏结了婚. 老实忠厚的觉新同样爱着自己的妻子. 但是当其他家族成员因为封建迷信的理由要把快要生产的瑞珏硬逼到城外住时, 他再一次没能捍卫自己所爱的人. ”他和平地接受了. 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 他一生就没有对谁说一句反抗的话.” 但他的内心真的是”和平”的吗? 他自己也说:”我太懦弱, 连自己的妻子也不能够保护.” 觉新啊, 你既然知道, 那么为什么不反抗?! 因为”他们[其他家庭成员]都是那样主张!”. 他的屈服又一次满足了长辈的要求, 但他也又一次遭到沉重的打击—瑞珏在产后, 一个人冷冷清清地去世了. 觉新痛不欲生, 也逐渐意识到”真正夺取他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 是整个制度, 整个礼教, 整个迷信. 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 把他压了多年, 给他夺取了青春, 夺去了幸福, 夺去了前途, 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 然而的是这次震撼依旧没有能够把觉新唤醒. 因为”他是不能够抵抗这一切的, 他是一个无力的, 懦弱的人”. <<家>中的觉新是现实生活中巴金先生的大哥的真实写照. 他之所以能够刻画出这样一个典型的”无抵抗主义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取材的真实. 作者的大哥同样爱过一个少女, 但是却被其父用抽签的方式决定他要和另一个少女结婚. 同样, 在他的妻子要生产的时候, 他也听信别人的话, 将妻子送到荒凉的城外. 小说中的作者没有交待觉新的结局,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觉新”却因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压力而服毒自尽了. 在作者刚刚开始写<<家>>的时候, 他便收到他的大哥逝世的消息. 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的”觉新”比小说中的”觉新”还要不幸. 也许是因为悲痛的作者不忍让虚拟的, 饱受痛苦的”觉新”和其真人一样被制度和礼教所扼杀吧.
<<家>>中另一个给我映象很深的角色就是丫头”鸣凤”. 巴金先生自己曾说: “我在<<家>>里安插了一个鸣凤, 并不是因为我们家里有一个叫做翠凤的丫头. 关于这个女孩子, 我什么记忆也没有.”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创造鸣凤呢? 因为现实中的翠凤是一个作者十分钦佩的少女. 在旧社会, 一个丫头抛弃老爷不嫁而下嫁给一个贫家丈夫是一件很不易的事. 翠凤敢于和“丫头嫁老爷是福气” 的流行封建观念背道而驰, 并勇敢地爱自己想爱的人, 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算是一个地位平常的人, 已非常值得尊敬, 更何况她只是一个服侍人的女佣. 翠凤的勇气和智慧给她带来了幸福, 但和她有着同样地位的鸣凤却没有那么幸运. 在小说中,作者用大段的文字描述了鸣凤的外表, 声音. 她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 脑后垂着一根发辫, 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的苗条的身子. 瓜子形的脸庞也还丰润, 在她带笑说话的时候, 脸颊上显出了两个酒窝. 她闪动着两只明亮的眼睛天真地看他们[觉民, 觉慧].” 作者如此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清秀,善良, 天真可爱的鸣凤, 目的是让读者深深地喜欢上这个小丫头. 鸣凤的样子和声音很独特, 但是还不足以让我们深刻记住她. 所以作者在最后为她构造了一个令人悲愤的结局—鸣凤因为太爱觉慧了, 所以在被逼嫁出门的前天晚上, 来到了她和觉慧经常去的湖边. 在一番痛苦的反省后, 她”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 ’三少爷, 觉慧,’ 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作者之所以要写下鸣凤这个角色, 是为了表现当时那种被封建礼教所蒙蔽, 敢于反抗, 但方法可悲的女性. 巴金先生在他为<<家>>写的附录里提到他曾一度对<<列女传>>有很大的兴趣. <<列女传>>说的都是些”美丽的古装女子, 但她们总带着忧愁, 悲哀的面容.” 几乎每一个记载的女子都为了一些荒谬可笑的封建道德观念而折磨或毁灭自己. 但是在作者的记忆中, 他的母亲和同辈的姐妹们都视这些女子为她们的榜样. 作者没有直说, 但读者心中十清楚—视这些女子为榜样, 也就是决定要和她们一样为旧的礼教和道德牺牲自己. 鸣凤是一个丫头, 可能没有机会和能力去读<<列女传>>, 但环境的潜移默化在她心里深深地铭刻了一个”好女子”的形象. 正如巴金先生在后记里说的那样: “这并不是小说作者代鸣凤出主意要她走那条路; 是性格. 教养, 环境逼着她(或者说引诱她)在湖水里找到归宿.” 我不得不悲痛地叹息, 鸣凤, 很遗憾, 也成了<<列女传>>中的一个例子. 觉新和鸣凤这俩个角色同样来自巴金的现实生活; 如果说觉新是现实生活中人物的直接写照的话, 那么鸣凤则是和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强烈对比. 这种对比的手法所创造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给人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我永远怀念鸣凤!
最后我要分析的角色就是<<家>>的主角, “家”的叛徒, 新青年的代表—觉慧. 巴金先生曾多次申明觉慧并不就是他自己的写照. 可是他也无可奈何地说: ”但有人说<<家>>里面处处有我自己, 我也无法否认. 你知道, 事实上, 没有我自己, 那一本小说就不会存在.” 作者确实没有刻意把觉慧当成自己来刻画, 但事实上他自己的影子已经无处不在他的小说里了. <<家>>之所以能够强烈地震撼一个处在完全不同时代的读者—我, 是因为它融入了巴金先生自己的血与泪, 爱与恨. 只有当一个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埋进字里行间时, 才能感动他/她的读者, 使他们和他/她产生共鸣. 巴金和觉慧有着非常相似的性格—“凭着一个单纯的信仰, 踏着大步向一个简单的目标走去: 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 觉慧在梅的墓前对觉新说:”让他们[其他家庭成员]来做一次牺牲品吧.”, 巴金先生出于对不合理的旧制度的强烈不满, 也曾这样发泄过.他和”觉慧”一样, 也在”外专”读过书, 也爱结交朋友, 编辑刊物, 创办阅报处. 觉慧有两个哥哥, 作者也是一样, 而且作品中三个兄弟的性格也和现实生活中的三兄弟相差无几. 作者和觉慧的经历虽然大同小异, 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实中的”觉新”比小说中的”觉新”要悲惨, 生活中的巴金在某种程度上却比觉慧要幸运. 觉慧最后迫不得已独自私逃, 但作者却能和一个哥哥一起离开. 觉慧曾一度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鸣凤身上, 所以鸣凤的死给他的创伤很大; 但巴金”只为自己安放了一个艰苦的事业”而从未”有过在恋爱中寻求安慰的念头”. 然而巴金和觉慧都本着一个坚定的原则—“不顾忌, 不害怕, 不妥协.” 没有这九个字的支持, 也许我们今天就不会读到<<家>>, 更不会知道并崇拜觉慧了. 觉慧是整本小说里塑造的最成功, 最有个性, 最有理想, 也是最受读者欢迎的角色. 他对旧制度和观念的叛逆给当时乃至现在的读者都树立了一个榜样. 这不是一个列女传的悲剧榜样, 而是一个栩栩如生, 充满了活力和激情的榜样!
一部成功的小说总能将其中的角色铭刻在读者的心中. 相信每一个读过<<家>>的人都不能忘记觉新, 鸣凤和觉慧. 这与巴金先生将其个人感情和经历融入于角色之中的写作手法是分不开的. 有些角色我们为之怜惜, 有些我们为之感动, 有些我们则引以为自己的榜样. 总而言之这种自传式的人物对读者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有了很大的积极影响. 这也许就是<<家>>的成功之所在吧.
我的感想:
巴金先生是除了金庸和鲁迅以外唯一一个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作家. 我读<<家>>的时候很容易就把自己融入了小说里去,好像我就是"觉慧" 的确,我和觉慧的性格非常相似,也属于那种有些冲动,且敢于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青年. 我有时候看到迂腐可笑的事物,也有这种与之反抗到底的强烈意愿. 我和巴金先生有一点是一样的--我在写故事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一言一行刻画进去. 我过几天有空时会写一篇特别纪念鸣风的文章. 另外我还要为<<最终幻想VII>>的主角啊Aeris写一篇文章,太想她了!
我的轶事 | 我的好友 | 书香阁 | 佳音榭 | 翠竹轩 | 小镜湖 | 林中径 | 信箱 | 留言簿 |